长久以来,公众对互联网的关注,都停留在新浪、腾讯、盛大、百度等明星公司身上,并对Web2.0等新一代舶来的概念应接不暇。蓦然回首,却发现一个土生土长的浙江模式已经渐成气候。浙江模式更接近商业原生态,拥有很强的服务意识,唤醒了我们对互联网商业本质的认知,让我们可以换一个务实的角度去看待中国商业互联网的发展。
1995年,从张树新创办瀛海威开始,中国人开始真正接触互联网。那时,无论在北京、上海还是浙江,电脑与互联网都是一种新生事物。然而,由于各个地域所具备的资源以及它们的性格不同,互联网在这些区域的发展走过了相异的路径。
浙江人看重的是新事物的实用性。1996、1997年,在浙江,马云已经搞起了中国黄页,孙德良已经做起了中国化工网;一些敏感的政府官员、一些还未成长为目前亿元资产的小商品制造者们,已开始关注这个新工具能够带来什么;甚至,一些专攻外贸的中小企业已经开始在国外的门户、搜索引擎网站打广告,做起了网络营销。浙江的中小企业热衷于建立自己的网站,因此,那时的马云、孙德良,以及众多后成长起来的行业网站,都是依靠给别人建站赚来的一、二万元开始起家的,在成立的最初就圈得了第一桶金。
而此时,新浪还在襁褓中,直至1998年12月1日,四通利方宣布并购海外最大的华人网站公司“华渊资讯”,“新浪网”才接过一个企业网站“利方在线”的接力棒,真正走上历史舞台。时任新浪高层的王志东曾说过,互联网是一种生活。那时,在北京和上海,互联网成为完全颠覆传统的一种格调,成为与国外模式对接的窗口。而马云和孙德良们所思考的是,怎样才能更好地借用互联网的这种工具,为更多的中小企业买卖做好服务。因此,中国互联网从播种开始,就花开两枝。
阿里巴巴、网盛科技,以及众多行业网站在浙江的诞生带有一种必然性。浙江的集约式、外向型产业环境适合电子商务的发展。该省份自然资源匮乏,土地面积较小,劳动力密集。这些看似不利的条件却刺激了区域民营经济的发展。由于没有技术、资金和较高的教育程度,小商品生产成为出路,中小型民营企业占据了浙江99%的企业份额。纺织、皮革、塑料、化工、医药、机械等20余个领域,均占据了全国工业的领先地位;在温州、台州、嘉兴、宁波、余姚等多个地区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产业集群。这使得浙江成为了一个生产、市场大省,且外贸出口需求很高,去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391.5亿美元。这一切都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温床。
从另一层面看,浙江并不具备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开阔“眼界”及丰富的人才储备,因此这里的互联网模式技术门槛并不高,切入传统领域很深,模式易于效仿,从而在全省内形成示范性效应。而浙江商人具备的是坚韧精神和超强的执行力,使得其网站稳步发展。
事实上,马云和孙德良们并没有把自己的企业真正看作互联网公司,或者说一种狭隘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。因为国情所限,他们要为企业服务,同样需要在线下做许多工作。
由于始终处于盈利状态,众多行业网站并没有想到借助风险投资来发展,抑或说,风险投资商普遍认为,从这种“赚辛苦钱”的模式身上,无法获得较高的回报。孙德良们喜欢“***澎湃走楼梯”,但这也从根本上注定了他们虽然走得稳,但是走得缓。浙江模式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显现了顽强的生命力,但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上升的局限。
作为中国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,腾讯在2006年全年的收入已达到28亿元,同比增长96%;其中净利润达到10.6亿元,同比增长119.2%。而将目光投向浙江的行业网站,处于领头羊位置的网盛科技尽管已经成长了10年时间,但其去年6000万元的营收中,净利润不过2000万元左右,且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,如果一直延续现有的模式,中国化工网已经算是达到了最鼎盛时期。在行业网站的圈子中,尽管大多数都在盈利,但营收突破1000万元大关算是一个坎,很多网站都还在这个边缘徘徊。